在广州,白事菜单的讲究主要体现在菜品选择、数量、象征意义及文化习俗上,具体如下:

一、菜品选择:避讳与寓意并重
- 忌食特定食材
- 牛肉、芹菜、韭菜、莲藕、海鲜:这些食材因谐音或象征意义被避免。例如,牛肉可能关联“牺牲”,海鲜的“鲜”与“先”谐音易引发联想,莲藕的孔洞被视为“漏财”。
- 白灼虾、白切鸡:虽为传统菜肴,但白灼虾的白色虾肉易联想到“白骨”,白切鸡则因制作精细被视为“豪华”,与丧期简朴氛围冲突。
- 豆腐:古代因价格低廉象征“贫贱”,现代虽观念淡化,但部分家庭仍避免以表尊重。
- 必点吉祥菜
- 鸡:象征“吉祥”,通常以整只或切块形式呈现。
- 烧肉:寓意“富足”,是解秽酒中的常见硬菜。
- 罗汉斋:素菜组合,体现节制与对逝者的敬意。
- 鱼(砍尾):若点鱼需砍去尾巴,避免“余”字引发“剩余悲伤”的联想。
二、菜品数量:双数为吉,上限为七
- 双数菜式:8、10、12道菜为常见选择,如“8道菜”寓意“发”,“10道菜”象征“十全十美”。
- 单数限制:若外出用餐,点菜单数需为3、5或7道,不超过7道,避免“散”(与“丧”谐音)或不吉利。
- 甜品与汤水:饭后需上甜品(如红豆沙)和汤水,但不计入菜式总数,寓意“甜蜜收尾”。
三、用餐礼仪:留位夹菜,忌打包
- 留先人位:用餐时需在餐桌留空位给逝者,每道菜上桌后先夹一份至空位,体现“与先人共食”。
- 忌打包:剩余食物不可带走,避免“将悲伤带回家”的隐喻。
- 分席而坐:亲友按亲疏远近分席,男方、女方家属座位有别,主家按顺序敬酒致谢。
四、文化象征:食物与仪式的深度绑定
- 解秽酒(英雄宴)
- 丧期后的聚餐,旨在“解除晦气”,菜品需符合上述避讳与寓意规则。
- 席间安排洗头、逛街等活动,帮助亲友缓解哀痛,象征“新生开始”。
- 区域特色差异
- 潮汕地区:白事宴席可能包含12道菜,但需避开牛肉、海鲜等,以素菜和寓意吉祥的荤菜为主。
- 客家地区:送葬归来后,亲友会食用“肉丸”,象征团圆与新生。
五、现代实践:传统与创新的平衡
- 简化流程:部分家庭选择“一条龙”服务,但需注意费用透明度,避免隐性收费。
- 生态安葬配套:如选择树葬、海葬等,解秽酒菜单可能更侧重素食,体现环保理念。
- 文化展厅引导:广州新塘公墓生命文化展厅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,普及殡葬文化,帮助市民理解菜单背后的寓意。